三分损益法如何计算出12律
1、将其均分为三段,舍一取二,便发出第一个上五4度音,这就是“三分损一”;如果将均分的三段再加一段,便发出其出第一个下五4度音,这就是“三分益一”,如此推算,可得12个音,称为“十二律”,每律有固定的律名。
2、然后,我们将其长去掉三分之一,也就是将81乘上2/3,就得到54单位,定为“徴音”。将徴音的竹管长度增加原来的三分之一,即将54乘上4/3,得到72单位,定为“商音”。再去掉三分之一(三分损),72乘2/3,得48单位,为“羽音”。
3、首先,将这个宫音的音高定为81,然后通过“三分去一”的原则,将其长度减去三分之一,即81乘以2/3,得到54单位,这是“征音”的位置。接着,继续进行“三分益一”的操作,将征音的长度增加到72单位,即54乘以4/3,这就是“商音”。
4、中国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是“三分损益”法。这是将主音律的弦(或管)三等分,取其两份(全管长的2/3,为损一),或增加一份(全管长的4/3,为益一),依次确定十二律中其他各律的方法。按此律制计算的律,称为三分损益律。
5、三分损益法 在司马迁的《史记》「律书第三」中写到∶「……九九八十一以为宫。三分去一,五十四以为徵。三分益一,七十二以为商。三分去一,四十八以为羽。三分益一,六十四以为角。」意思是取一根用来定音的竹管,长为81单位,定为「宫音」的音高。
五音十二律的三分损益
三分去一,五十四以为徵。三分益一,七十二以为商。三分去一,四十八以为羽。三分益一,六十四以为角。”意思是取一根用来定音的竹管,长为81单位,定为“宫音”的音高。然后,我们将其长去掉三分之一,也就是将81乘上2/3,就得到54单位,定为“徵音”。
在司马迁的《史记》律书第三篇章中,他详细描述了一种古代中国的音乐理论——五音十二律三分损益法。该方法以一根长度为81单位的竹管为基准,以此定义音乐的基本音阶。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详细记录了律书第三部分的内容,其中阐述了十二律三分损益法的原理。他写道:以一根81单位的竹管为基准,定为“宫音”,象征着音乐的最高音。接着,我们采用三分损益法。将竹管长度减少三分之一,即81乘以2/3,得到54单位,被赋予“征音”的角色。
所以“三分损”(长度变为原先的2/3)与“三分益”(长度变为原先的4/3),彼此之间正是一个“八度音”的关系(4/3 是 2/3 的两倍)。
律吕相生为《梅花易数》中的重要概念,十二音律包括六律与六吕,六律阳,六吕阴,二者协调阴阳。十二律对应十二地支,形成律吕分配与阴阳调和的和谐关系。传统律吕相生以五音配十二律,通过“三分损益,隔八相生”的基础规则。
三分损益法跟三分损益律是一样的吗?
1、三分损益法跟三分损益律是一样的。三分损益法是古代中国发明制定音律时所用的生律法。根据某一标准音的管长或弦长,推算其余一系列音律的管长或弦长时,须依照一定的长度比例,三分损益法提供了一种长度比例的准则。三分损益法采用数学方法计算各律管长之比例。
2、三分损益法和三分损益律应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乐律学角度上讲,三分损益法是最初始的方法,也是成律过程中最初始的步骤。它仅仅是一种方法,它不构成律制。为什么说它不构成律制,因为律制是“正确描述和概括音乐规律的数学模型,并用以规范和适应声乐器乐的发展”。
3、三分损益法跟三分损益律是一样的。三分损益法又称五度相生律(汉族称三分损益律)。三分损益包含“三分损一”、“三分益一”两层含义。
4、当今世界公认的音乐律制,如五度相生律(汉族称三分损益律)、纯律及平均律,汉族皆独立发明。三分损益包含“三分损一”、“三分益一”两层含义。
5、三分损益是音乐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主要涉及两种生律方法:三分损一和三分益一。三分损一是指将一个音律原有的长度分为三等份,然后减去其中的一份,计算公式为:原有长度 × (3 - 1) / 3 = 新生的长度。
五音十二律三分损益法
在司马迁的《史记》律书第三篇章中,他详细描述了一种古代中国的音乐理论——五音十二律三分损益法。该方法以一根长度为81单位的竹管为基准,以此定义音乐的基本音阶。
三分去一,五十四以为徵。三分益一,七十二以为商。三分去一,四十八以为羽。三分益一,六十四以为角。”意思是取一根用来定音的竹管,长为81单位,定为“宫音”的音高。然后,我们将其长去掉三分之一,也就是将81乘上2/3,就得到54单位,定为“徵音”。
十二律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
十二律制:古代律制,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制度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详细记录了律书第三部分的内容,其中阐述了十二律三分损益法的原理。他写道:以一根81单位的竹管为基准,定为“宫音”,象征着音乐的最高音。接着,我们采用三分损益法。将竹管长度减少三分之一,即81乘以2/3,得到54单位,被赋予“征音”的角色。
中国例用五声音阶,宫(do)商(re)角(mi)徵(sol)羽(la) === 把一个八度用三分损益法细分为十二个半音。 (括号内为对应西方音名)黄钟(C)、大吕(C#)、太簇(D)、夹钟(D#)、姑洗(E)、仲吕(F)、蕤宾(F#)、林钟(G)、夷则(G#)、南吕(A)、无射(A#)、应钟(B)。
三分损益法名词解释
三分损益律:是我国最早计算乐律的方法,最初建于春秋时期的管子地员篇,也叫五度 三分损益法是古代中国发明制定音律时所用的生律法。根据某一标准音的管长或弦长,推算其余一系列音律的管长或弦长时,须依照一定的长度比例,三分损益法提供了一种长度比例的准则。中国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创造。
三分损益法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中的一项重要创新,体现了古人对音乐与数学关系的深刻理解。通过调整弦长,产生音阶,这种方法巧妙地将数学逻辑应用于音乐创作,为后世音乐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存在不足,如八度不协和的问题,三分损益法仍然展现了古人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
这是中国音乐史的名词解释,在《管子·地员篇》里,在《吕氏春秋·音律篇》中,分别记述了三分损益法的一些内容。春秋时期产生的计算乐律的理论。记载于《管子》一书的《地员篇补然后将宫音注》中。
三分损益包含“三分损一”、“三分益一”两层含义。三分损一是指将原有长度作3等分而减去其1份,即:原有长度×(3-1)/3=生得长度;而三分益一则是指将原有长度作3等分而增添其1份,即:原有长度×(3+1)/3=生得长度。两种方法可以交替运用、连续运用,各音律就得以辗转相生。
三损的解释指具有便辟、善柔、便佞三种习性的人。与这三种人交友,有损无益,故称三损。语本《论语·季氏》:“ 孔子 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 友善 柔、友便佞,损矣。” 邢昺 疏:“便辟,巧辟人之所忌以求容媚者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