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上世纪90年代詹妮弗·林利做网络直播时的画面。
20年前的一天,美国一位19岁女大学生珍妮弗·林利在宿舍里打开了电脑上方的摄像头,开始用摄像头记录下自己的日常生活,同时分享给登录自己网站的千千万万个陌生“观众”。这个简单的动作,却创造了历史:这个女生成为“网络直播第一人”。
【第一代“网红”】
今天的网民习惯了花样百出的“网络直播”后,再回头看珍妮弗·林利当年的个人网站Jennicam的直播,一定觉得太“渣”了:长时间静止、黑白、单调的画面,要等15秒才能看到下一帧画面,而内容很可能一模一样。要知道,1996年还流行“拨号上网”,得用俗称“猫”的调制解调器做媒介,按那时候的网速,要上传一帧画面到某个网站,通常需要数分钟,网费按分钟计算。
然而这是前所未见的。在林利之前,摄像头最流行的功能是和亲友通话,而不是向陌生人直播自己的生活,尽管在这个所谓直播里,观众们看到的常常只是一个空荡荡的房间,女主角可能去上课了。她当时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州卡莱尔市迪金森学院的经济学专业。即使真身出现,也可能只是坐在床上学习,或者在刷牙,只是不断重复的、无聊的日常。
假如Jennicam存活到现在,在形形色色的直播账号里偶然被人注意到,可能会被看作某种行为艺术,但它能吸引观众驻足的时间超不过1分钟,因为类似的“艺术”太多了。
但对20年前的网络世界来说,林利的创举足够让人疯狂。她毫不费力地成了“网红”。最红时,Jennicam的日点击量达到400万人次,生生让网络一度瘫痪。
1997年,林利拿到经济学专业的学位后,搬到首都华盛顿。她给新家安装了更多摄像头,并开始对其网站的访客收费,收费用户看到的画面更新速度比免费用户更快。她的人气越来越高,开始参与网络脱口秀、电视剧等制作,当上《大卫·莱特曼深夜秀》等最红电视节目的嘉宾。
【以“普通”走红,回归“普通”】
在林利之后,第二个开通“真人直播”的博主是美国艺术家安娜·沃格。从1997年8月22日开始,沃格开始在网上直播自己的家庭生活,包括怀孕到生孩子。作为先锋艺术家,沃格很擅长利用网络展示自己、和粉丝互动。相比之下,林利的“真人直播”是原汁原味、天然去雕琢的。
大家怀着好奇心观看这个年轻女孩的日常生活,当她受到《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之类主流媒体关注时,投向她的目光里多是善意的呵护。
直到后来直播画面里出现了林利和男友的亲密镜头后,舆论开始变味,开始有人骂她“自恋”“爱秀”“炒作”……正如后来一些真人秀节目、网络直播博客的遭遇。
在一些裸体镜头惹出争议并遭遇黑客攻击后,林利于2003年12月关闭了摄像头,终结了Jennicam7年零8个月的寿命,并从此基本消失于网络世界。在2007年的一次采访中,她坦承自己“正在享受隐私生活”。
知名播客节目《回复所有人》的主持人阿历克斯·戈德曼也是Jennicam的粉丝,曾于2014年采访林利。对戈德曼而言,林利作为直播博主的魅力在于“普通”。人们会在某个周末晚上打开她的个人网页,一边叠被单一边看这个姑娘洗衣服,感觉到有个同伴。因为镜头里的林利是个活生生的人,过着与许多人无异的平淡而真实的生活。那时候真人秀还没有普及,我们还没学会发掘并厌恶里面的“表演”成分。
林利个人网站上的聊天室渐渐变成了一个社区,林利本人常在里面逗留,和粉丝们像朋友一样聊天。在网购、网聊和网恋还没流行开来的时光里,林利是第一个现象级的“网红”,她给冷冰冰的计算机网络世界注入了“人性”。
作为第一代“网红”,她也第一个引发了关于网络世界窥探个人隐私、“数字分享”界限的讨论。林利现年40岁,婚后改用夫姓,成为珍妮弗·约翰逊,现在加利福尼亚州萨克拉门托市当一名计算机程序员。“网络直播第一人”的过去,对她而言也许只是一个青春实验罢了。
珍妮弗·林利的Jennicam开了网络真人主播的先例,之所以能火那么多年,除了“第一个”,也是因为当时竞争者寥寥。在当年的网络摄像领域,Jennicam最有力的竞争对手是一个“咖啡壶直播”和一个“鱼缸直播”。
从诞生时间上来说,“咖啡壶直播”比Jennicam还要早3年。但它的“主角”不是人,而是一个最普通的咖啡渗滤壶,其坐标是英国剑桥大学早前最主要的计算机实验室,有名“特洛伊室”。画面以大约每分钟三帧的速度更新,观众可以看到咖啡壶里的咖啡一会满了、一会少了、一会被倒光……而这就是拍摄者——一群剑桥大学计算机技术研究者的初衷。
这批最早的IT界学者分布在不同楼层的不同实验室和办公室,有时为了倒杯咖啡专门跑一趟,却发现咖啡已经喝完了。
于是两位研究计算机的博士想出一个很有“技术男”风格的办法:设了个摄像头监测咖啡壶状态,专门写了个程序,让本部门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内部计算机系统收看画面,就可以知道咖啡壶里有没有咖啡,不必白跑一趟。
后来,剑桥大学另一位博士马丁·约翰逊想测验一下彼时刚兴起的万维网能干些什么,决定拿这个监测咖啡壶的程序练练手。于是在1993年11月22日,“咖啡壶直播”登陆互联网,从此名声走出剑桥大学计算机楼,成了国际明星。
咖啡壶“红”了,尤其是在全世界计算机研究者的圈子里。监测咖啡壶主意的始作俑者之一昆廷·斯塔福德-弗雷泽博士记得,当时还有日本的同行发来电子邮件,请求他们晚上在实验室留盏灯,好让身处不同时区的研究者能随时观测咖啡壶的画面。
剑桥大学的游客咨询处多了一项工作:引导从美国慕名而来的访客前往实验室、亲自一探咖啡壶真容。用斯塔福德-弗雷泽的话说,他这辈子干的事,恐怕哪件也没这个咖啡壶得到的关注多,“而那只不过某个下午突然产生的怪念头罢了”。
“咖啡壶直播”存活了十年,作为网络直播界的鼻祖,在全世界有众多粉丝,然而它的设计者觉得相关程序和设备均已老旧、该是“向前看”的时候了。随着剑桥大学计算机研究室搬入新楼,设计者决定于2001年8月22日终结“咖啡壶直播”的使命。当最后一个传输到网上的画面显示科学家们的手指按下摄像头的“关闭”键时,全世界的“粉丝”一片哀号。
出现在网络直播镜头里的咖啡壶其实一共有四五把,最后一把咖啡壶后来在亿贝网上被拍卖出3350英镑的价格,买主是德国的《明镜周刊》,易主后咖啡壶很快就“做回自己”:继续煮咖啡。去年夏,它才真正“退休”,被租借给德国技术博物馆珍藏展出。(沈敏)(新华社专特稿)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最新留言